??????????????明白了三大回环系统的概念,你再去看内经,就会发现很多问题从不清晰变得易于理解了。??
??
2)从三大回环系统又可以很容易推导出别通的概念,而且一目瞭然,直奔主题,大道至简。????
很明显从这张图里,我们马上就发现了六对别通关系:??
??
肺与膀胱相别通(手太阴足太阳);脾与小肠相别通(足太阴手太阳);????
心与胆相别通??????????(手少阴足少阳);肾与三焦相别通(足少阴手少阳);????
心包与胃相别通(手厥阴足阳明);肝与大肠相别通(足厥阴手阳明)阴有余而阳不足:
二)取穴的原则??
??
??????????????“内经针法”里主要是二补一泻或二泻一补,也就是要处理好这三个穴位间的关系,其要诀就是我在前面说的话:补泻穴位的位置关系:补者在高位(近头位置),泻者在低位(远头位置)。有人以络穴来划分所谓补、泻的说法在一般的情况下是对的,但肯定是有一些问题的。比如我们以祝华英道长书中的那个病案来说:足太阴脾经的络穴是公孙穴,三阴交肯定比公孙穴高,那为何还是错的?(道长后来改了穴位,就马上见到疗效了)就是要相互比较,这很重要。以络穴来划分的话,从理论上看似乎很对(大家可看络穴的定义),实际上是不对的,临床上也证明了这一点。再者,除非你的针灸手法很好,否则根本不行。我在讲座里为了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特意举了给金鱼缸加水和排水的例子,相信对大家会有启发。??
??
三)这套针法里讲的内容一定要在临床上去验证,反复验证方可找到更多的问题,也能找到答案。??
??
1)怎样把“寸口脉”、“人迎脉”???
??
2)盛一倍、盛二倍、盛三倍等等该怎样比较出来?????
3)何谓“盛一倍而燥”?这个“燥”指的是什么?????
4)人迎、寸口脉基本平和就一定没病吗???
??
5)当你通过“内经针法”基本解决了病人的症状后该怎么做才能达到“培元、固本”的目的???
??
6)若你不会把脉的话,有没有其他的替代法?该注意什么问题?
1)黄元御《四圣新源》寸口人迎脉法
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太阴
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可以候五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腑。以太阴为五脏
之首,阳明为六腑之长也。
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腑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
口小而人迎大。《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
者,命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
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盛而为热,虚则
为寒,紧则痛痹,代则乍甚乍间。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寸
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厥阴。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
在手少阴。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
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
阴为内关,死不治。《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
之短期。《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以气口主里,伤食则
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
寸口人迎之脉,载在经文,后世乃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无稽妄谈,不足辨也。
我们的中医药,是几亿人经过五千年的实践证明了的。著名的医书《伤寒论》从唐朝到现在也有两千多年,是经过实践证明有效的,是经过总结的相当科学的医书。金庸
之所以在讲到医学的时候先把洋人的牢骚和几段戏谑的文字抬出来,是因为平素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庸医总是比较多。但这一点丝毫影响不了中医的伟大与玄奥。事实上也是这样,最了不起的事物往往并不总是可以轻见。
中国古代的名医众多,医学典籍也非常多。但是,在信息极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与名医的接触几率也就少了许多。不管如何,扁鹊、华佗、孙思邈、钱乙、李时珍……这些伟大的名字如皓月般挂在中国文明的重要部位,让人发出无尽的追思。
下面所记述的是信手拈来的几个故事,与浩瀚的神奇中医相比,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用药如用兵
对于用兵,许多人认为是军事家的事情,与平民无关。尤其在如今的太平盛世,这一点越发明显。然而,在兵荒马乱的古代社会中,情形就大不一样了百姓茶余饭后更多的谈资便是战场上的生杀成败。这一点在医学界也有体现。背着药箱的医生同时背着被医者的生命,因此,他俨然战场上的将军,可以很自豪地说上一句:“用药如用兵”。
说来真是形象得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