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总结一下改动的地方:
1。我以前想当然地用英文的发音方法读“kumarajiva”,然后翻译成“库玛拉吉法”。看了u的评论后才知道自己翻错了。
“我觉得流传下来梵文名的中文翻译应该是翻译者根据当时的梵文发音来译的,而不是根据今天广泛使用的英语发音规则。鸠摩罗什和玄臧的时代大不列颠还没崛起吧,我们不能期待他们根据我们现在熟悉的英语发音规则来翻译。既然是梵文翻译当然是忠实记录它的发音。比如shiva就被按梵文发音译成湿婆(shibo)。按照“v”发“b”,“a”发“o”(不是“欧”,而是“窝”,就是英语音标里那个左边有个缺口的o)的规则, arajiva翻作鸠摩罗什(u发幽音,而不是乌,a发窝音,v发b音)倒也不算离谱。至少文中这几个例子的中译名应是根据梵文发音译来的,而且音还算译得贴切。”
所以,我把艾晴不知道罗什之前,叫他“库玛拉吉法”重新翻译成“丘莫若吉波”
2。艾晴花痴小白的地方几乎全部删掉了。第一部里,应该更多是亦师亦友的心灵交流
3。第五章几乎完全重写,光是这章就写了三天。自己觉得还算满意,希望大家能都回头看看,内容是艾晴与罗什互相鼓励为理想奋斗
4。对罗什的外貌描写也全部重写了,原来的真的文笔太烂。现在也不是100%满意,但总算进步些了。
5。将原来生硬的讲佛教知识的地方修改过了,该删的删。但绝对不是全部删除,而是用更顺畅的描述。
现在已经把第一部全部改完了,非常非常希望大家能回头看一看,给我多提意见。告诉我你们觉得哪里改的可以,哪里改的不好。不打分也没关系,关键是你们的感想。这篇文,要能上个台阶,不是我一个人的本事,而是所有提意见与建议的读者一起的努力。
这几天就听到很多朋友的建议,非常有帮助。对我修改的地方,评论有好有坏,我想可能是因为我将原来的网络用语变得更书面化了。第一部在写的时候,的确用了不少网络语言的。所以大家看起来更轻松些。不过呢,我自己倒是觉得没太大关系,毕竟要跟整篇文的基调结合起来。
还有,谢谢?